×

现在公民的身份信息都已经被随处买卖了,我在想骗子是怎么知道受害者的身份证和手机号...

即使事情已过去一个多月了,但当50多岁的梅女士(化名)回忆起她的这段受骗经历时,还是能从电话中清晰地听出她语气中的焦躁不安。根据梅女士的讲述,她遭遇的正是网上流传的“百万保障”骗局。不同之处在于,这次骗子更加贪婪无度,不仅骗走了她的几十万存款,还诱导她借了5万元网贷,且一并卷走。...

还有 1 人发表了评论 加入1448人围观

普法案例

民事侵权行为的诉讼时效起止是多久 - 反诈网_专注反电信诈骗宣传

反诈斗士 反诈斗士 发表于2024-01-04 浏览202 评论0
法律咨询解答 侵权损害赔偿的诉讼为3年,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相关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普法案例

夫妻双方签订离婚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 反诈网_专注反电信诈骗宣传

反诈斗士 反诈斗士 发表于2024-01-04 浏览169 评论0
法律咨询解答 夫妻双方签订的离婚协议,协议内容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效力,可以在离婚后或者法院诉讼时作为证据使用。《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相关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普法案例

协议离婚后是否还能分割婚内财产 - 反诈网_专注反电信诈骗宣传

反诈斗士 反诈斗士 发表于2024-01-04 浏览177 评论0
法律咨询解答 可以。男女双方协议离婚后一年内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财产分割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人民法院审理后,未发现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应当依法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相关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九条

普法案例

购买二手房签订协议后可以暂时不过户吗 - 反诈网_专注反电信诈骗宣传

反诈斗士 反诈斗士 发表于2024-01-04 浏览176 评论0
法律咨询解答 购买二手房不过户只签协议是可以的,但是这样会面临很大的风险。比如一房二卖就会产生很多麻烦。如果真出现这样的情况,买房协议还是有效的,但只能证明交易的存在,不能证明买房人拥有房屋产权。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 相关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二百一十四条

普法案例

北京电瓶车上牌照在哪里办 - 反诈网_专注反电信诈骗宣传

反诈斗士 反诈斗士 发表于2024-01-04 浏览203 评论0
法律咨询解答 交通支队非机动车登记站。所需资料。  申请注册登记的,电动自行车所有人应当交验车辆并提交下列资料:  (一)《非机动车登记申请表》;  (二)电动自行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三)电动自行车合格证明;  (四)电动自行车购车凭证原件和复印件。 相关法律规定 《机动车登记规定》第五条

普法案例

雇佣童工罪犯罪主体是什么 - 反诈网_专注反电信诈骗宣传

反诈斗士 反诈斗士 发表于2024-01-04 浏览172 评论0
法律咨询解答 雇佣童工罪犯罪主体是:(1)对违法使用童工的单位或个人,劳动行政部门有权责令其立即将童工送回原居住地。童工被送回原居住地的费用,全部由使用童工的单位或个人承担。(2)劳动行政部门有权对使用童工的单位或个人;介绍童工的职业介绍机构或其他单位及个人;为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做童工出具假证明的单位或个人,以及对允许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做童工,经教育不改正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等给予行政处分或罚款,其中对使用童工的单位给予从重处罚

普法案例

当小姐案底怎么撤销 - 反诈网_专注反电信诈骗宣传

反诈斗士 反诈斗士 发表于2024-01-04 浏览182 评论0
法律咨询解答 对于刑事犯罪记录,不存在删除的情形,对于犯罪记录,跟随本人一生,不存在被删除的情形。另外,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普法案例

缓刑最高判几缓几 - 反诈网_专注反电信诈骗宣传

反诈斗士 反诈斗士 发表于2024-01-04 浏览248 评论0
律师解答缓刑最高判缓五年。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开始计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三条 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